第426章 盟主(2 / 2)

满唐华彩 怪诞的表哥 3381 字 1个月前

;;;;“我是薛白,这位是常山长史袁履谦、这位是云中军使王难得。今日诸位不顾辛劳艰险,到常山郡来响应大义。我与袁长史、王将军却怠慢诸位了。”

;;;;“薛太守客气。”

;;;;但薛白并不客气,语气理所当然的,道:“好在等平定了叛乱,加官晋爵,名垂青史。大家都不缺好的招待,如今且忍一忍。”

;;;;“好!”

;;;;帐中,有饶阳太守卢全诚、清河长史王怀忠、景城司马李帏、邺郡太守王焘等人,纷纷叫好。

;;;;薛白既被尊为盟主,毫无谦让之意,以一种当仁不让的气势走到了一张巨大的地图前,指点着,说明“朝廷”下一步的战略意图。

;;;;“眼下安禄山抵达黄河,攻打洛阳。他号称二十万人,实则不过十余万兵力,且都集兵在黄河沿岸。而他的粮草辎重从何处供给?雄武城、幽州,整个后勤线已经被我们完全切断。”

;;;;才说到这里,远处传来了一阵哨声,之后是热烈的欢呼。

;;;;“报!”

;;;;一队骑兵赶到了帐前,翻身下马,禀道:“报太守,我等又击败一支叛军辎重队,斩首三十七人,缴获马车八十辆,健骡两百匹、粟五百石、豆八百石,另有羊一百余头。”

;;;;“传命下去,造饭烹羊,犒赏全军。”

;;;;“喏!”

;;;;邺郡太守王焘连忙跑出大帐,往营外看去,果然见到许许多多骡车归营的热闹景象,士卒们忙前忙后。

;;;;如此一来,众人都是信心大增,士气振奋。

;;;;薛白见怪不怪,甚至板着脸,略有些不耐烦地敲了敲地图,把众人的心神拉回到分析局势上来。

;;;;“你们问朝廷任命的征讨大元帅在何处,三十万大军又在何处,我来告诉你们。先锋军已经赶到太原,目前正在整备。所以我才能从太原借出五千兵马,打通井陉。其余的呢?在这里。”

;;;;地图上的“潼关”二字被薛白点了点,他神情笃定,仿佛对整个大战场都了如指掌。

;;;;“圣人已命大将兵出潼关,与安禄山决战于洛阳城下……”

;;;;忽然,有人打断了薛白,发出了第一句质疑,是贺兰进明,他不太相信薛白,问道:“圣人派何人统兵?”

;;;;“高仙芝。”薛白迅速在脑子里过了一遍,道:“高仙芝正在长安,早已星夜赶赴洛阳。”

;;;;贺兰进明又问道:“三十万大军?仓促之间朝廷调得到吗?”

;;;;薛白脸一沉,道:“贺兰太守为何如此发问?京畿重地、神都洛阳,区区三十万兵马难道调不出来吗?!”

;;;;贺兰进明原本没有恶意,只是想到长安城那些南衙府兵根本不堪一战,随口问了一句。万没想到竟被薛白叱责,虽知是自己说错话了,心中还是大为不忿。

;;;;“竖子!”贺兰至嘉当即站了出来,道:“敢对我阿兄如此无礼,真当你官在郡守之上了?!”

;;;;薛白竟是根本不理会他,环顾帐内,向众人道:“我再重申一遍,非常局势,再有敢扰乱军心者,不论有意无意,定惩不饶!”

;;;;近来各郡县都有人来,什么问题都有,吃喝拉撒全都得由薛白管着。主持这种局势,好声好气地解释根本没有用,他必须有强硬的手段。

;;;;并不是针对贺兰进明,而是口无遮拦地问了这种问题,薛白若是答了,后果还会有更多,倒不如一开始就顶回去,尴尬也好、剑拔弩张也罢,要让旁人意识到盟主说话,就不能被打断、质疑。

;;;;贺兰至嘉见薛白不理会自己,愣了一愣,还要闹事,“咣”地一声,王难得已拔出佩剑,吐出两个干脆有力的字。

;;;;“议事。”

;;;;薛白遂无视了这点小冲突,继续道:“官兵既已与叛军对峙于河洛,当此时节,我等断叛军粮道以及归途,则叛军必然军心大乱,而安禄山若敢遣兵前来攻打我等,则兵力不足,必为官兵所败。”

;;;;说着,他在地图上从常山郡到平原郡划了一条线。

;;;;“我们只需集中兵力,守住常山郡、赵郡、平原郡诸地,足可断叛军粮道,集中兵力,坚守不出。静候叛军大败即可。”

;;;;薛白大概知道自己触发了哪些改变。他促使太原出兵,保护了井陉这条要道,而且让河北诸郡县归附大唐的时间提前到了安禄山攻下洛阳之前。

;;;;这对叛军的军心士气必然是有所影响的。

;;;;对于洛阳之战,他已做了能力之内所能够做到的全部了,至于朝廷能否取胜却不在于他。要派谁出战、派多少兵马,用怎么样的战略,只有皇帝一人能决定。

;;;;就算是太子,也要等登基之后,才能左右这样的大事。

;;;;而薛白连太子都还不是。

;;;;总之,他给这些人画了饼,话语中有很多欺骗的部分,用以激励人心,但也不全是假的。

;;;;他们坚守河北诸城,确实是能为洛阳之战创造非常大的有利条件。

;;;;在这样的情况下,官兵取胜的可能性应该是大增的。

;;;;

;;;;这场军议,杨齐宣也在帐中,虽是被挤在一个角落里,却也听得信心倍增。

;;;;他摸着自己被打掉的门牙,意识到自己以前真是太傻了,竟选择与薛白争风吃醋。如今一场大乱盖下来,方才显出薛白的身世与能力,这哪是情敌?该是值得投效之人。

;;;;好不容易捱到后半夜,军中各种杂事结束,杨齐宣马上就去求见了薛白。

;;;;“郎君!”

;;;;“起来。”薛白到现在还没有卸甲,揉着困得快睁不开的眼,瞥见杨齐宣跪倒在地了,道:“有话直说,莫说无用的。”

;;;;“是,我今日发现贺兰进明对郎君不服气,特意来提醒郎君。”

;;;;“他不服能奈何?”

;;;;杨齐宣并无主张,主要是来表现他一心为薛白考虑的态度的。

;;;;于是,他小步地上前两步,低声道:“贺兰进明那是有眼无珠之辈,嫉妒郎君被推为盟主。却不知他根本没有嫉妒的资格。”

;;;;薛白闭着眼假寐,似听非听的。

;;;;杨齐宣道:“依我看,目前为止,不论河北诸郡守不守得住,郎君的目的已经达成了。”

;;;;“嗯?你为何说‘守不守得住’?”

;;;;“郎君可莫责我扰乱军心,我是私下与郎君谋划。”

;;;;“好。”

;;;;杨齐宣小声道:“旁人不知道,我从长安出来的如何不知?朝廷仓促之间连调出兵马守住洛阳都难,暂不可能出兵河北。安禄山那人脾性火爆,一定会马上遣大将杀回来,我们这几座无险可守的小城、几万各方拼凑的兵马,不说定然守不住,但郎君只怕难守。”

;;;;薛白不答,手指轻轻点着膝盖,脑子里又浮现起在偃师县的情形。

;;;;杨齐宣今夜来,真正想谈论的却不是战局,而是他更擅长的争权夺势。

;;;;“郎君不必忧愁,方才说,郎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,首倡大义,被河北诸郡推为盟主,如此声望,足矣。”

;;;;“我的目的是什么?”

;;;;“自然是保大唐社稷!”

;;;;薛白竟没有反驳。

;;;;杨齐宣见自己说准了,又道:“如今叛军兵临洛阳城下,与长安只隔一道潼关。社稷岌岌可危,依我所见,郎君不需在河北坚守太久,而该以圣人安危为重,招募燕赵之士,率数万人经河东,回京勤王!”

;;;;他自诩提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,说到后来兴奋了起来,唾沫横飞。

;;;;“郎君你想啊,叛乱至今,唯有你一肩担起重责,得两镇大将信服。更是东宫之支柱,此时若回到长安,圣人必然要嘉奖于伱,太子必然更加倚重。以你的能耐,以及这数万兵马,设法让太子挂帅不难,再请太子平反当年冤案,你便可凭郡王之身份统兵平叛……”

;;;;果然,薛白睁开眼,看了杨齐宣一眼。

;;;;这一刻,杨齐宣与往昔有些不同,竟隐隐有些像是当年那个造反的王焊,不,更像是李十一娘。

;;;;只要敢想,他的野心就会被点燃,由此变得疯狂。

;;;;杨齐宣被薛白的眼神一对视,有些害怕,干脆再次跪倒在地,用发颤的声音道:“我出言不逊,但都是为了郎君考虑啊,河北必然是最受安禄山兵势袭卷之地,可提升郎君声望,然要保社稷,终究得看长安啊。”

;;;;“我问你。”薛白道:“这些,是你自己想的,还是独孤问俗、李史鱼他们说的。”

;;;;“是……是……”杨齐宣犹豫了一会,道:“是我与他们交谈,深受启发。”

;;;;“那他们为何不与我说?”

;;;;“他们对郎君不如我赤诚。”杨齐宣道:“我是只为郎君考虑,他们的杂念太多。”

;;;;薛白摇了摇头,心知独孤问俗、李史鱼是有忠义在的,不会这么快就劝他做出弃河北而逃的事,毕竟现在守在这里还有意义。

;;;;但他并没有给杨齐宣泼冷水,竟是真愿意与之交谈几句。

;;;;“你知道我为何让袁履谦诈降吗?”

;;;;“因为,当时常山郡就是抵挡不住叛军。”杨齐宣道:“放叛军过境,方可从中切断,使之首尾不能相顾。”

;;;;“是啊,眼下这局面也是我一手促成的,岂能轻易就罢手?”

;;;;“可即便如此,”杨齐宣小声嘀咕道:“朝廷哪有三十万大军守洛阳?”

;;;;薛白当然也知这一点,他想到安禄山应该快到偃师了,难得叹息一声,道:“有些事你说的不错,但不够极致。我若要回长安,也得在声望大到无以复加之时……”

;;;;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