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0章 仙官(2 / 2)

满唐华彩 怪诞的表哥 4521 字 3个月前

;;;;  虽隔着屏风,任海川还是欠了欠身,道:“刺驾案的妖贼是涌到含嘉仓的灾民,

;;;;  由偃师尉王彦暹收容并送到骊山,如今王彦暹已经死了。“

;;;;  “如何能让人到骊山?”

;;;;  "此事台辅亦不知。“

;;;;  "王不知,反而来问本相?”李林甫道:“你且去问他,户部侍郎、水陆转运使、两京含嘉仓出纳使、监京仓等职,到底谁在兼任?“

;;;;  全??本??????????.????

;;;;  任海川有些为难道:“右相,这些职位本是杨慎矜与其兄弟所任,故而....台辅真不知晓。”

;;;;  “推?”

;;;;  “不敢。“

;;;;  “那便处置妥当。”李林甫道,“还有何好说的?“

;;;;  "本已能处置妥当,可,圣人打算任薛白为偃师尉。”任海川低声应道,“台辅不知右相是何主张,因此命我来提醒右相一声。”

;;;;  李林甫倒还真有些意外。

;;;;  他分析着此事中的利弊,直到被通票声打断了沉思“阿郎,薛白求见。”

;;;;  “让他进来....把屏风撤了。“

;;;;  “喏。“

;;;;  1010

;;;;  见到薛白,李林甫并不高兴,直接把一封公文丢了过去,叱道:“这便是你干的好事。“

;;;;  公文上写的刊报院的官员任命,此事圣人倒是决定得很利落,摆明了不想将刊报院交在宰相手里。这道理大家都明白,李林甫无非是发泄不满而已。

;;;;  薛白莞尔道:“右相宰执天下,尚未能给我谋到长安尉;我一校书郎,如何能为右相谋划到这许多官职?”

;;;;  彼此地位悬殊,若做交易,他想要公平而李林甫霸道,每次都不欢而散他笑的便是这交易不成的过程,这笑容李林甫看着便觉讨厌,脸色冷了下来。

;;;;  “当然。”薛白道:“若右相想要刊报院听凭吩咐,简单。“

;;;;  “是吗?“

;;;;  “不知右相想任命谁补昭应尉?

;;;;  薛白能感受到李隆基微妙的心理变化,但认定李林甫无法了解到这种不易言说的小事。

;;;;  那么,他去偃师县的原因,李林甫就绝对不可能猜到。于是他干脆假装来再做一桩交易,以刊报院为条件来谋昭应尉。

;;;;  "本相已得到注拟,将命你为偃师尉,竖子了得,半年间便由校书郎到畿尉。“

;;;;  “我不想去。”薛白道。

;;;;  李林甫不动声色,随手拿过一封公文看起来,不想搭理他的样子。

;;;;  薛白遂缓缓道:“骊山出了那么大的案子,右相大概也想听听我的看法?毕竟我是亲历者。“

;;;;  “你愿说,本相便抽空听你说。”李林甫漫不经心应道,实则已无心在看公文。

;;;;  若是朝中重臣指使,刺驾不会这般潦草。但必然是有人出了疏忽,否则刺客到不了御前,比如我身为太乐丞,没能提前察觉到刘化是妖贼,但显然此案中有人有更大的疏忽....王。“"

;;;;  “为何?”

;;;;  “他任户部,修建华清宫的用度从他手上过。他兼任水陆转运使,灾民是如何从河南府进了关中?他兼两京含嘉仓出纳使,为何没能及时赈济灾民?“

;;;;  李林甫道:“若照你这般信口雌黄,朝中人人都有疏忽。“

;;;;  “是,我没有推卸我的罪责,也已担了后果。”薛白道:“但王的疏忽就是更大,故而圣人让我到偃师查他。“

;;;;  李林甫犹在专注看着公文,淡淡反问道:“不是因为杨国忠嫉妒王,方才构陷手他?”

;;;;  他厉害之处就在于此,虽然事忙,但每每能从利害关系里剖析人心。这种手段让安禄山惊呼为“神仙”,但唬不了薛白薛白相信,递出了“圣人要查王”的话,必然能让李林甫极度在意,那拿在手上的公文他应该一个字都没看进去。

;;;;  当然,这只是推测。

;;;;  “杨国忠是个蠢的,帮倒忙。”薛白道:“本就只是疏忽,被他构陷的多了,圣人反而确定不是王谋划。但,圣人不在意区区妖贼,却在意天下百姓,出了这么大的篓子,总不能当没发生过。”

;;;;  “圣人让你到河南看看?“

;;;;  “是。“

;;;;  李林甫沉吟半响,决定先与薛白说说河南之事,作为上位者,他得先把此事的基调定下来。

;;;;  "大唐开国至今,均田、府兵、租庸调等制渐坏,你可知本相是如何改制并取得成效?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使国库充盈,供圣人对外武功开疆扩土,对内文治蒸蒸日上,还补济百姓,安抚黎民。”

;;;;  薛白道:"还请右相赐教。”

;;;;  "本相给你举个例子。”李林甫捻须道,"开元二十一年,关中无粮,河南、河北同时受灾。当时朝廷是如何做的?因循旧例,就食洛阳而已。“

;;;;  薛白打断道:“为何就食洛阳?”

;;;;  这么简单的事,他本该知道,偏要李林甫说出来江淮的粮食运送到洛阳容易,运到关中却麻烦,黄河奔腾,三门是三道鬼门关,岁漕砥柱,覆者几半。陆运更是艰难,一斗钱运一斗米,当时只好到洛阳就食。”

;;;;  “原来如此。”

;;;;  “当时宰相多庸人,张九龄充河南开稻田使,在狭乡开水屯,欲开河渠故道,强征丁役,耽误农时,收成蓼寥无几;裴耀卿充江淮河南转运使,提出了'转漕输粟”之法,这一通下来,析县、设县、建仓、置输场、凿山十八里,花费不小,依旧是‘一斗钱运一斗米’。“

;;;;  薛白道:“张曲江公开田并长春宫田共三百四十余顷并分与贫人;裴公三年间使关中储粮七百万石,节省运费三十万贯。在右相看来,都是庸人?“

;;;;  他还真就听杜妙说过这些旧事。

;;;;  转漕输粟,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“集中存储、分段运输”,在漕河上修建河阴仓、盐仓、集津仓,将漕运分四段。比如,扬州的船只到了河阴仓就能卸货返航,不必像以往那样继续西行。而河阴仓自有船只负责往西运粮。

;;;;  如此,大幅增加漕运效率,对之后的漕运都有深远影响。

;;;;  裴耀卿做出这般大功劳,有人与他说以此三十万纳于圣人,足以明功,他却答“是谓以国财求宠,其可乎?”

;;;;  于是,运来七百万石粮食的次年,裴耀卿就因与张九龄交好,受李林甫的嫉恨,

;;;;  被免去相位。

;;;;  “庸人罢了。”李林甫叹息着,道:"真正有所作为的,是本相与牛仙客。“

;;;;  “但不知右相有何高见?”

;;;;  “和采。”李林甫道:“比起张九龄的三百四十顷田、裴耀卿的三年七百万石,

;;;;  牛仙客在河西节度时,省用所积巨万,仓库盈满,器械精劲。“

;;;;  “如何和乘?”

;;;;  “把漕粮改为纳布、轻货,如此,漕运负担大为减轻,户部可以钱财向当地百姓收粮。丰年,朝廷以高于市价的钱向百姓收粮,遇到荒年则拿出来赈济。且依照农户所拥有的由地多寡来规定和采价格,田地越少的贫民能得到更多的钱。“

;;;;  李林甫肃容道:“开元二十七年,和采推及天下,官府收粮,每斗加于时价一两钱。农户竞相出售粮食以谋取厚利,连运输途中的劳苦都感觉不到....这便是本相对贫民的补济。”

;;;;  薛白沉吟着,缓缓道:“右相说这些...意思是?“

;;;;  “国朝积弊,姚崇、宋璟、张九龄把容易做的事做了,却爱惜羽毛,不敢推行良策。而本相宁可放弃了修行登仙的道路,也要留俗世为相,为的是上辅明君、下安黎民,不惜得罪人,背负骂名,也得做出有益于国,有益于这盛事的实绩来。”

;;;;  “右相真是这么想的?”薛白问道。

;;;;  在他看来,若李林甫只是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来定调子,那只是虚伪;而李林甫若是真把自己当成“仙官宰相”,真以为自己是优秀的改革家,那就是愚不可及。

;;;;  连公义都没有,只为了给上位者牟取无穷无尽的钱财,还谈什么施政?还谈什么能臣?

;;;;  还不如真就换一个庸人坐在这个位置上,无能为力只好让天子常到洛阳就食,不要那么多的开疆扩土、纸醉金迷。

;;;;  李林甫没有回答薛白的问题,而是缓缓道:“和朵之目的,丰年收粮、荒年赈济,使百姓不缺衣食。如今天下仓丰实,当不可能出现赈灾不力的情况。“

;;;;  “若有呢?“

;;;;  “那便是人祸,那些灾民聚集到洛阳时,是天宝六载吧?当时含嘉仓转运使乃是杨慎矜,之后是王,明白了吗?“

;;;;  薛白明白了,李林甫这是在表态。

;;;;  这个宰相心里很清楚,和采必然有盘剥百姓一一“除非因和采引起的祸端,其它本相都不会承担,但圣人十年能不必就食洛阳,都是本相的功劳,你若查到是和乘害得那些灾民造反,最好小心点。但若不是,

;;;;  攀咬王也好,栽给杨慎矜也罢,本相不管。“

;;;;  薛白只要说“明白”二字,便是答复,表示这次代圣人去河南看看,必不会牵连到右相。

;;;;  如此,双方便能相安无事。

;;;;  李林雨还是有自信的,认为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,

;;;;  但薛白沉默了一会儿,却是道:“我年轻位卑,此去河南十分不安,依我阿兄的意思,让杜有邻迁水陆转运使..

;;;;  李林甫冷冷扫视了薛白一眼,让他停下这种妄言,因为这显然不可能。

;;;;  “你去吧,本相自有考虑。“

;;;;  “告辞。“

;;;;  NN

;;;;  薛白离开后,李林甫又思付了许久,忽起身找出几封批注来。

;;;;  这是达奚珣写的对薛白的考课,一最四上,乃是上上等。

;;;;  李林甫原本不想给这竖子迁官,但经过今日一唔,既然圣人让薛白离开关中,是对王有所不信任....他遂拿出印章“啪”地盖了上去。

;;;;  同时,他嘴里喃喃了一句。

;;;;  “台辅,也配称台辅”。”

;;;;  嘴上说的是仙官、变革、百姓....终究还是排挤了对相位有威胁之人,才能更让他感到舒坦。